利用卫星影像立体像对制作数字地形模型(DTM)的流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
数据获取:
- 获取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立体像对数据。这些数据通常由成对的卫星影像构成,例如高分辨率的光学卫星影像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影像。
- 数据源要求为国产卫星,包括立体测绘卫星和敏捷卫星,确保数据的来源可靠、稳定,并且符合国家安全和保密要求。
- 数据需满足特定指标要求,如全色影像分辨率优于0.5米,多光谱影像分辨率优于2米,拍摄侧视角度不超过±15°,云、雾覆盖率小于10%等。
-
外业控制点布设与获取:
- 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和地形特征,确定外业控制点的数量和分布。控制点应选在影像四角、四边中心区域内,并确保是明显地物点。
- 使用GPS实测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确保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超过0.5米(高山困难地区可放宽1倍)。
-
数据处理:
- 利用外业控制点进行影像几何校正,以消除影像之间的几何畸变。
- 对校正后的影像进行立体匹配,通过立体匹配算法进行像素级别的匹配,以获得每个像素的对应关系和视差信息。
- 根据视差信息,计算每个像素的三维坐标,从而生成三维点云数据。
-
DTM生成:
- 基于生成的三维点云数据,使用地面提取算法或插值算法,提取出地表的数字地形模型(DTM)。DTM代表了地形的表面特征,通常去除了建筑物、树木等人工和自然物体。
-
质量控制:
- 对生成的DTM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满足项目和国家标准的要求。
- 进行误差分析和验证,以确保地面高程的精度和准确性。
- 可能需要微调和改进,以满足用户的要求和项目要求。
-
结果输出:
- 将生成的DTM进行必要的编辑和格式化,以满足最终应用的需求。
- 可以将DTM数据导出为多种格式,以便于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或其他相关软件中使用。
请注意,上述流程中的具体算法和工具选择会根据数据的特点、应用需求和技术要求而有所不同。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数据预处理、精度评定和质量控制等环节,以确保生成的DTM符合要求并具有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