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遥感卫星影像数据查询中心-北京揽宇方圆-购买高分卫星影像!

热线电话:010-83509252 18610332567 18610332561

手机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卫星影像选择

行业动态

卫星影像选择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4-09-05 10:34:38   浏览:267次  字号: [大] [中] [小]

卫星影像选择

目录

卫星影像选择 1

一、 引言 3

1.1 卫星影像的重要性 3

1.2 选择合适卫星影像的必要性 3

卫星影像基础 3

卫星类型与分辨率 3

传感器特性与数据格式 4

影像时间与季节考量 4

三、影像质量评估 4

3.1 清晰度与对比度 4

3.2 噪声与畸变分析 5

3.3 色彩真实性与饱和度 5

四、 应用场景需求分析 5

4.1 城市规划与建设监测 6

4.2 自然资源管理与调查 6

4.3 灾害评估与应急响应 6

4.4 农业生产与作物监测 6

五、 数据源选择与获取 6

5.1 商业卫星影像服务 7

5.2 政府机构与科研机构共享数据 7

5.3 自主卫星任务规划 7

六、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8

6.1 影像预处理流程 8

6.2 影像分类与识别技术 8

6.3 变化检测与分析方法 8

七、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9

7.1 成功案例分享 9

7.2 挑战与问题剖析 9

7.3 实践中的技巧与策略 10

八、未来发展趋势 10

8.1 新技术新传感器的应用 10

8.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10

8.3 全球化与协同合作 11

九、 结论 11

9.1 卫星影像选择的重要性总结 11

9.2 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 12

 


一、 引言

1.1 卫星影像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卫星影像已经成为我们观察和理解地球上许多现象的重要工具。它们为城市规划者、环境科学家、农业规划者以及灾害管理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宏观视角。从监测森林火灾到追踪气候变化,从农业产量预测到城市扩张监测,卫星影像的应用几乎无所不包。其不仅能够跨越地理和物理界限获取实时或近实时数据,还能覆盖那些人类难以直接抵达的区域。对于应对资源限制和风险多发地区的情况,卫星影像的应用意义尤为重大,它们显著提升了数据获取的效率和质量。

1.2 选择合适卫星影像的必要性

由于应用需求和目标的多样性,不同的场景对卫星影像的要求也大相径庭。例如,农业监测可能更侧重于植被的生长状况,而城市规划可能更关注基础设施的精确布局。选择合适的卫星影像不仅涉及到分辨率和波谱段的匹配,还关联到影像的时间、覆盖范围、以及获取的难易程度。正确的选择能确保数据的质量、及时性,以及与特定应用场景的相关性,从而极大提升决策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就需要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地理覆盖率的影像数据,以便快速评估灾害造成的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为救援和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理解如何根据特定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卫星数据,对于确保最终分析结果的质量至关重要。

卫星影像基础

卫星类型与分辨率

卫星影像的类型通常取决于搭载的传感器和卫星的分辨率。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卫星被设计用于不同的地球观测任务。例如,光学卫星通常搭载可见光和红外线传感器,用于捕捉地表的高清晰图像。而雷达卫星则通过发射和接收微波信号,适用于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观测。商业卫星(如WorldView系列)以及一些国家的间谍卫星(如美国的锁眼系列)能够提供极高的空间分辨率,达到几十厘米的级别。然而,像Sentinel卫星这样的地球观测卫星,其提供的影像分辨率虽然较低,但在覆盖范围和重复观测频率上具有优势,对于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至关重要。

分辨率是卫星影像中最受关注的参数之一,它决定了影像可以分辨地面上多少细节。高分辨率影像允许用户更精确地识别和分析地面上的物体和特征,如建筑、道路和车辆等。然而,获取更高分辨率的影像往往伴随着更高的成本。用户在选择影像类型时必须考虑成本、地面采样距离(GSD)以及成像的具体应用需求,来决定是选择精细的、足以识别细小特征的高分辨率影像,还是较为宽泛、适于宏观分析的中低分辨率影像。

传感器特性与数据格式

传感器类型决定了卫星影像捕捉的电磁谱段,以及能够分析的物理参数。常见的卫星传感器包括光学传感器和合成孔径雷达(SAR)传感器。光学传感器捕捉太阳反射光,区分不同的波段可以分析植被、土壤、水体等多种地表信息。而SAR传感器利用发射的雷达波穿透云层和雨雾的能力,进行全天候的地面监测。

卫星数据格式多样,不同的数据格式会影响到数据的处理、存储和分发。例如,TIFF格式是无损压缩数据格式,常用于高质量图像处理,而JPEG格式通常为有损压缩,可能会在压缩过程中丢失一些图像细节。另外,还有专门用于卫星数据的格式,如HDF(层次数据格式),它可以保存具有复杂结构的数据集。用户在接收和处理卫星数据时需注意,选择适合自己后续数据处理需求的格式。

影像时间与季节考量

获取特定时间的卫星影像对于许多应用至关重要。在农业领域,需捕捉作物种植与收获时期的数据。在灾害监测中,关键时点的影像对评估灾害程度和救援活动规划非常重要。季节变化影响地表的反射光谱,进而影响影像的可见性和分析结果。因此,选择与时间相关的卫星影像时,应当仔细评估地面覆盖的变化,以确保获得的数据满足研究或应用的需求。

季节性特征也影响了数据的使用,一些地区可能因季节性植被变化或天气条件的不同而获得较好的影像质量。例如,在春季和秋季获取的影像可能比夏季更有利于农业监测,因为这两个季节植被还未过于茂密或已经脱落,地表覆盖比较透彻,更容易分析下层土壤情况。相应地,在热带雨林地区,选择干燥季节获取的影像可以减少云层和水汽的干扰,提高图像的可用性。

选择卫星影像时应综合考虑卫星类型、分辨率、传感器特性以及影像拍摄的时间和季节性因素。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能够帮助用户获取到最佳的数据来满足其特定的应用需求。

三、影像质量评估

3.1 清晰度与对比度

清晰度和对比度是评估卫星影像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清晰度高意味着影像中的细节和边缘信息能够被更加精细地展现。这对于地形地貌分析、城市建设、植被生长状况监测等多个应用领域至关重要。评估影像清晰度通常会通过辨识影像中最小的可分辨物体来完成。

对比度是影像中明暗区域差异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影像的可读性和细节的显著性。高对比度的影像可以清晰地区分不同的地物类型,如区分河流与陆地,湿地与草地等。然而,过高或过低的对比度都会降低影像的可读性。因此,在处理卫星影像时,常常需要进行适当的对比度调整,以便获取最佳的视觉效果和解译效果。

3.2 噪声与畸变分析

卫星影像中常见的噪声主要源自传感器的电子设备、传输过程以及对地表本身所处环境的敏感。常见的噪声类型包括散粒噪声、条纹噪声和固定图案噪声等。散粒噪声可以通过信号平均化来降低,条纹噪声可能需要校正算法处理,而固定图案噪声则需要通过去除暗通道或采用其他补偿方法来改善。

在影像畸变分析中,通常会遇到几何畸变和辐射畸变。几何畸变是由于传感器捕获影像时角度和位置的偏移造成的,如投射畸变、视角畸变等。几何畸变将影响到影像的准确性与测量精度,所以必须进行纠正,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仿射变换和多项式拟合。辐射畸变则是指影像传感器在捕获不同辐射亮度信息时发生的线性或非线性失真,通过辐射校正和反射率校正可以大大改善影像的质量。

3.3 色彩真实性与饱和度

色彩真实性是影像能够忠实反映被摄物体真实颜色属性的能力。不同波段的传感器获取的彩色影像色彩差异较大,通过色彩校正可以提高影像中地物色彩的忠实度。在校正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大气散射、太阳高度角等因素的影响,以确保影像颜色的一致性和对比度。

饱和度则指影像中颜色的纯度,高饱和度的影像看起来更为鲜艳夺目。然而,在遥感影像处理中,过高的色彩饱和度可能会导致某些细节的丢失。因此,在提取地物信息时,通常需要调整影像的饱和度,以获得更适于分析的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对色彩饱和度的处理同样需要保持色彩的真实性,以便于后续的地物分类、解译工作。

通过对卫星影像的清晰度、对比度、噪声、畸变以及色彩真实性与饱和度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与优化,可以大幅提升影像数据的应用价值和解译精度。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据处理算法的持续完善,影像质量评估已经成为确保遥感数据应用准确性的一个关键步骤。

四、 应用场景需求分析

4.1 城市规划与建设监测

城市规划和建设监控是应用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影像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以及特定波段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分析高分辨率影像,城市规划者能详细评估现有的城市布局,监测新城区的发展,识别违章建筑。多时相的卫星数据可以用于观察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这对于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至关重要。建筑物高度信息的提取可以辅助进行城市3D建模,以支持城市设计和基础设施规划。

4.2 自然资源管理与调查

自然资源管理依赖于卫星影像提供的详细地形、地貌信息。农业部门可能会利用影像来监测耕地覆盖情况,从而准确评估粮食产量。森林部门通过分析遥感数据来评估森林健康、更新伐木区域的地图以及监控非法伐木行为。水资源管理则利用遥感数据来监视湖泊、水库的水位变化、评估洪水风险。矿物资源探查也需要卫星影像来识别可能的矿脉、追踪开矿活动的环境影响。

4.3 灾害评估与应急响应

灾害评估中,卫星影像能够提供即时、全面的地理信息,对于及时采取减灾和救援行动至关重要。在洪水、地震、滑坡等灾害发生后,遥感数据迅速被用来评估受影响区域的范围、确定受灾严重程度,以及规划救援路线。近年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火灾监测和评估已成为常态。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还能自动地从大量遥感数据中识别灾害迹象,提高了灾害应急响应的速度和效率。

4.4 农业生产与作物监测

农业生产中,卫星遥感技术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时序地采集不同植被的反射光谱信息,可监测作物的生长周期、估产和判断作物健康状况。例如,使用多光谱和高光谱遥感数据可以对氮素、水分等营养成分进行精准农业管理。对于病虫害的监控,通过比较正常和受病虫害影响的植被反射光谱,可早期预警潜在的风险。对大型农场进行植被指数分析,可以帮助优化灌溉和肥料使用,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影响。

五、 数据源选择与获取

5.1 商业卫星影像服务

商业卫星影像服务领域正变得更加多元化,为不同的应用提供定制化的数据产品。用户从这些服务中受益于高效、灵活的数据获取方式,并且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具体分辨率和波谱段的产品。商业公司如Planet, Maxar TechnologiesDigitalGlobe),以及欧洲航天局(ESA)的支持者Airbus等,提供了从亚米级到多米级不等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除了影像,许多商业机构还提供增值服务,如精准的地面控制点校正、全色影像和多光谱数据的融合处理,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解译服务。

商业卫星影像的获取通常涉及在线购买流程或是通过销售代表进行定制订单。一些提供商通过基于云计算的平台向用户交付数据,这使得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更加高效。为了更精准的监测和分析,影像产品可能还会提供时间序列分析服务,以比较不同时间点上的地表变化。

5.2 政府机构与科研机构共享数据

政府和科研机构对于卫星数据的共享逐渐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些数据源通常涵盖了气象监测、地球资源勘探、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的应用需求。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供的Landsat卫星系列数据,以其长期的数据连续性和免费共享著称;欧洲空间局(ESA)的哨兵(Sentinel)卫星数据系列,为全球用户提供高分辨率、多波段的实时数据服务。

这些数据服务对于研究全球变化、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和环境监控等议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通过这些平台获取数据往往要遵循一系列的注册、使用和归属规定,数据使用协议通常更为宽松,大部分数据甚至是完全免费的,但有些特定高分辨率产品也可能需付费。

5.3 自主卫星任务规划

国家机构和私营部门正越来越多地投资于自主卫星任务,以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空间数据源。自主卫星任务的规划和部署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卫星的轨道高度、有效载荷设计、传输系统和任务寿命。这些任务可提供关于地球特定区域的详尽信息,使用户能够对感兴趣的地理区域实现几乎实时的数据更新。

自主卫星任务的规划,不仅考虑到技术规格和成本效率,还必须关注用户对于数据获取的即时性和准确性要求。对于特定应用场景,比如气候变化研究、地震预警和农业生产监控,自主卫星任务更能保障数据质量、获取频率和任务生命周期。自主任务同时也带来数据管理和处理的重大挑战,因此,选择正确的任务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流程对实现项目成功至关重要。

六、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6.1 影像预处理流程

卫星遥感数据的精确性至关重要,预处理是整个遥感数据分析中的基础步骤。涉及到大气校正,这个过程可以消除大气散射和吸收对影像数据的影响,使得影像更加真实地反映地面情况。另外,辐射校正确保影像的数字化值能够转换成物理单位,如光谱辐射亮度。去除或减少云和阴影的影响,能够提升后续分析的质量。

对影像进行几何校正,使得遥感数据可以精确定位在地图上的坐标系,是数据分析中的关键步骤。通过校正畸变,可以使不同时间或不同卫星平台获取的影像实现一致的空间定位。地形校正对于山区等不平坦地区至关重要,它能校正因地形起伏导致的视角差异问题。

在预处理过程中,影像裁剪也是一个常见的步骤,以满足具体分析区域的需求。针对特定项目需求,去除无关数据可以降低后续处理的复杂度与计算量。在多个波段的数据合成方面,通常会结合不同波段数据进行合成以利于地物分类或其他分析操作。

预处理还包括了影像增强,通过对影像进行对比度调整、滤波去噪等手段,增强特定特征,提升目标识别的准确性。

6.2 影像分类与识别技术

在卫星遥感数据获取之后,通常需要对影像进行分类,即将像素点根据其光谱特性分为不同的类别。影像分类方法通常分为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在分类前需要训练数据,这些数据是人工选定并已知地物类型的像素点,以此为依据对整个影像进行分类。非监督分类则不需要训练数据,通过光谱特性将相似的像素分组,形成若干类别。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影像分类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分类器能够自动从大量数据中学习特征,该技术可处理更加复杂的数据,分类结果也更精细。除了CNN,其他人工智能算法,例如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等,也在不同遥感分析任务中展示了强大的分类能力。

影像识别技术特别适用于特定目标的探测,例如车辆、建筑物或植物等。通过使用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技术,可以在影像中有效识别和定位特定地物。利用纹理分析、形状检测和上下文关系分析等方法,可以提高影像中目标的识别精度。

6.3 变化检测与分析方法

变化检测是卫星遥感的重要应用之一,目标是识别不同时间获取的遥感影像之间的地表变化。这一过程涉及对时间序列中前后两张或更多影像的对比分析。通过精确的空间配准、影像配准等预处理步骤确保比较的一致性。

有多种变化检测方法可供选择。简单且常用的方法是基于像元的变化检测,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影像的像素值来检测变化。这种基于像元的方法适用于大范围的监测,但有时会受到噪声等非变化因素的影响。

更复杂的多时相数据分析则可以利用分类后比较的方法。即对不同时期影像首先进行分类,然后比较地物类别之间的变化。该方法可以降低噪声干扰,提高变化检测的准确性。利用影像差分和影像比值等方法也可以有效地检测变化。

近年来,随着卫星影像覆盖频率的提高,变化检测不仅限于对比两张静态影像。现在可以利用连续的影像流,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机器学习等高级技术来检测和预测地表的动态变化,比如城市扩张、植被季节性变化等。这些方法的应用不仅要求可靠的算法支持,同时也需要强大的计算资源。通过精确的时空数据分析,变化检测已经成为监测和管理环境变化的一个强大工具。

七、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7.1 成功案例分享

多年以来,众多案例证实了卫星影像在不同领域的高效应用。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一些国家使用卫星影像成功地监控了城市发展速度和规模,确保了建设活动与规划相符合,卫星影像还用来跟踪城市绿地的变化,为环境评估提供了关键数据。农业领域同样受益匪浅,通过定期采集的影像数据,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精确地了解作物生长状况,预测产量,调整灌溉和施肥计划,降低农作物损失。灾害评估时,卫星影像能够在灾后迅速提供受损区域的详实图像,助于救援组织做出更快速的响应和更合理的资源分配。

7.2 挑战与问题剖析

尽管卫星影像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高质量、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费用较高,对于一些资源有限的项目或中小型企业构成负担。云层遮挡也是一个常见问题,多云天气会影响影像质量,有时需要重新计划拍摄或依靠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来解决。数据处理量大和处理时间长是另一个挑战,尤其是处理高分辨率影像时,需要先进的计算资源和熟练的技术支持。尽管市场上有许多现成的解决方案,但针对特定需求的定制化需求,对专业知识和经验有更高的要求。

7.3 实践中的技巧与策略

在实际应用中,要针对不同场景选择合适的卫星影像,并采用多种处理方法和技术来提升数据质量。在获取图像之前,首先应对卫星数据供应商的选项进行全面了解,包括所用卫星的类型、分辨率、波谱范围及其拍摄条件。在选择卫星影像时,考虑目标区域的天气模式和季节变化,选择最佳的影像采集时间。数据获取后,采用一系列影像处理步骤如校正、分类和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当面对复杂的分析任务时,综合应用光学影像和雷达影像,可显著提高解译的准确率。除此之外,定期维护影像库,掌握数据更新的时间和频率,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数据更新和处理周期。通过建立协作网络,比如和其他研究者或机构共享资源和数据,能够形成协同效应,提高研究成果的价值。实践中的经验表明,持续的技术学习和团队合作是持续改进和创新的重要保障。

八、未来发展趋势

8.1 新技术新传感器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成为推动卫星遥感领域的重要力量。未来的发展趋势显示出传感器不断向更高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迈进,同时也在努力实现更精准的定位和更丰富的波段信息。

微型卫星和纳米卫星(CubeSat)以其较低的成本和快速部署能力,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青睐。这些小型卫星能够搭载新一代传感器,如合成孔径雷达(SAR)、多光谱和高光谱传感器,提供了全新的观测能力。例如,高光谱传感器能够捕捉成千上万的细微光谱段,几乎能精确分辨地面上的每一种物质,极大地提高了地面活动监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随差技术的进步,如量子传感器的发展,预计将极大地提升遥感数据的质量和应用范围。空间搭载的复杂传感器系统也在不断进步,如搭载在同一平台的多种不同波段的传感器组合将为从农业监测到城市规划的多个领域提供更为丰富和详细的信息。

8.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发展将极大地提升卫星遥感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应用深度。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遥感图像可以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处理,如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等任务的准确性将显著提高。

特别是在农业监测方面,利用遥感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可以通过分析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预测产量和病虫害情况,以精准农业为目标,大大增强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程度。在城市规划和监测中,人工智能可辅助预测城市扩张趋势,优化土地利用,并及时检测违章建筑。

随着机器学习算法不断进化,尤其是在深度学习领域的突破,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将更加精准和高效,进一步拓展至实时监测和预测等领域。这为自然灾害的早期预警、环境保护、安全监管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8.3 全球化与协同合作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共同挑战,跨国界的合作变得越发重要。国际间在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处理以及应用方面的合作将成为常态,全球数据共享平台和网络的建设将显著提升全球资源的统筹利用能力。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正推动构建全球观测网络,将世界各国的卫星数据资源打通和整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数据使用的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和标准化,使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能够享受到卫星遥感技术的红利。在这样的框架下,更多的国家可以参与到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之中,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在此背景下,跨国科研合作项目将更为频繁,共同研发新技术和新应用,推动卫星遥感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通过协同合作,国际社会还能够共同面对由卫星遥感数据带来的新挑战,如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建立起相应的国际规范和管理体系,确保数据的正当使用和技术创新。

全球遥感领域的发展正显示着前所未有的合作潜力和广度,走向全球化和协同合作的未来,有望让卫星遥感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释放出更大的价值。

九、 结论

9.1 卫星影像选择的重要性总结

在当前迅速发展的科技浪潮中,卫星影像成为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的重要数据来源。精准的卫星影像选择对于提取准确的信息和数据以及支持科学决策至关重要。正确的选择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成本和时间上的不必要浪费。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卫星影像技术经历了从黑白低分辨率到全色高分辨率的蜕变,再到现今的多光谱和高光谱影像采集。每一步进步都使得遥感数据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对卫星数据本身的了解,例如数据类型、分辨率、波谱特性及卫星的拍摄频率,对于影像的适用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了解不同时间段内的存档情况,可以辅助研究者或使用者寻找到最符合他们研究或工作需求的历史影像。

对卫星影像的选择还需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需求。如在灾害管理中,需要高时间频率的重访能力和快速的数据更新来提供有效的监测信息;而城市规划则可能需要更高分辨率的影像以保证细节的准确性。不同的目的指向了不同的数据需求,从而影响选择标准。

9.2 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

面向未来,卫星影像技术仍在持续进步。新的卫星系统的设计正在考虑小卫星编队、快速更新影像能力、一体化的多功能传感器以及更高的图像分辨率等因素。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应用正在变革卫星影像的处理和分析方法,从而实现更高效率的识别、分类和变化检测。

随着全球对数据共享和透明度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卫星数据正在逐步开放,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和信息。这不仅有助于环境与自然灾害监测,而且也在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未来的卫星影像技术将更加注重多源数据的整合与融合。不同卫星来源的数据,例如光学、雷达、高光谱等,将被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和更深入的洞察力。这将需要新的数据管理和处理策略,包括大数据存储和云计算技术。

另外,空间技术的国际合作将加深,共享知识、技术和设施将成为常态,这将有助于降低各国进行复杂太空任务的成本,加速太空科技的发展。各国卫星系统的互操作性和数据的兼容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最终,卫星影像技术将继续深化其在农业、环保、城市化管理及许多其他领域的应用,开创更加智能、便捷和可持续的未来。通过不断优化和调整卫星影像的选择与应用策略,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明亮和详实的地球数字模型,为人类的决策和服务地球的可持续性提供支持。

 

 

<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010-83509252
    18610332567
    18610332561
    (微信同步)
    About Us   News   Product   Contact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产品服务   联系方式

    公司简介

    领先优势

    资质荣誉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国外卫星

    国内卫星

    历史数据

    数据处理

    信息反馈

    人才招聘

    付款方式

     
    WeChat
    关注我们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www.kosmos-imagemall.com Copyright © 2007-2021 备案号:京ICP备14058426号-1